
会员
史与物
更新时间:2020-08-19 10:48:33
最新章节:后 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史与物》所及一九○九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等写给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三十八封信,以及与此相关的十三个附件,是为研究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学术的起源以及覆盖欧亚大陆的思想迁徙和运动所收集的相关史料,和基于这些史料的研究扩展。该书对汉学、国学、汉学与国学相遇的概要式回顾,将作为把这些珍贵信件回置到当时场景的背景表述;而史与物,则是编著者对信件,和信件可供回溯的中国人文社科知识体初建期学术盛况和中外学术互动的分析与展示。
上架时间:2015-11-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8年下卷/总第19卷)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本卷刊发24篇文章,分为八个栏目:“笔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史学史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外国史学研究”“中外史学交流”“历史文献学”“当代史学评论”“会议综述”,反映了当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关注及前沿成果。历史28.5万字 - 会员
北魏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链条中的地位研究
魏晋南北朝是继秦汉大一统之后出现的一次长时段的民族分裂时期,西晋灭亡,汉民族政权被迫迁出黄河流域,代之而起的是众多胡族政权在中原的崛起,中华文化面临发展中断的危险,是拓跋部落乘时崛起,建立起北魏帝国,担当起结束十六国,统一黄河流域,下启隋唐统一新局的历史使命,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丰富和发展。北魏帝国在延续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北魏帝国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乃在于它认历史20.3万字 - 会员
戎祀之间:唐代军礼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有唐一代的军礼内容及其实施情况,无论是被载入《大唐开元礼》等礼典的军礼还是未被著录的其他军礼,均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理清其礼制内容与实际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其特点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与阐释。虽然本书的讨论重点是唐代的军礼,但在叙述的过程中不仅仅囿于唐代,而是前后延伸,以求将其置于整个中古时代的军礼演变与发展的脉络之中,充分显示其继承演变的具体细节与历史地位,并对于唐代军礼与军历史21.4万字 - 会员
费孝通与中国历史社会学
近年来,中国历史社会学研究方兴未艾。如果说建构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中国历史社会学的探索则是建构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之根基与魂魄。中国历史社会学贯通古今、熔铸社会现实与历史深层意识及结构的方法论和个案研究,将深化和拓展社会学理论的解释力度,从而建构植根于中国本土社会的解释框架和理论体系。基于此,本书力图整体性地呈现费孝通在中国历史社会学方面的开拓之功,并全面介绍费孝通在历史社历史19.9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孙祚民先生30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全书共收入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论文几十篇。孙祚民先生是中国农民战争史的专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也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从五十年代初始至其病故的三十多年里,他发表有关民族关系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涉及民族关系史问题的各个方面。本书就是其中部分论文的结集。历史18.3万字 - 会员
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撰述出现了流派纷呈、方法各异、观点多元的复杂局面,甚至有过激烈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历史撰述的许多精彩“交锋”,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如何撰写“古史”部分。本书对20世纪中国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作了条理清晰、材料充实的阐述和探究。以中国“古史”建构的具体“问题”为导向进行论述,具体“问题”之中,则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加以展开,各个“问题”之间亦存在联系,力图横向研究与纵向探讨相历史22.9万字 - 会员
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
本书收录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论著十余篇,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外编收录书评两篇及祝先生的学术自述。历史26.1万字 - 会员
历史的客观性研究
历史的客观性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哲学界所争论的核心问题,而且是一个关涉全部人文社会科学合法性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借助于黑格尔“思想的内涵逻辑”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澄明了人类现实的历史。一方面,马克思把对个人的理解诉诸人们所创造的现实历史,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寻求现实个人的解放道路。重新彰显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的存在论澄明,不仅有利于破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条化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学理历史22.3万字 - 会员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本书对朱熹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研究。朱熹以天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其历史哲学分为天理、事势、心术三个层次,具有“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治史特色,完整地构建了义理史学体系。朱熹在史著编纂上强调史体互补,论证的史家心术是刘知幾史家三长到章学诚史德论的中间环节。本书考证了《资治通鉴纲目》的成书过程,否定了四库馆臣沿袭宋末王柏的该书为赵师渊所撰的观点。在朱熹被“圣人化”的过程中,其史学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对后世产生历史32.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