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3-05 14:17:37
封面
版权信息
史学与红学
文学与口述历史
小说和历史 ——一九八八年六月七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稿
也是口述历史 ——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代序
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选载)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上) ——一篇迄未发表的《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下) ——一篇迄未发表的《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
桃园县的“下中农”
《通鉴》与我 ——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说起
“臣光曰”“柏杨曰”各有千秋 ——贺柏杨版《资治通鉴》白话译本大功告成
从《人间副刊》谈到台湾文艺
杀一个文明容易 建一个文明很难
《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
“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讲词试稿曹雪芹的“文化冲突” ——“以经解经”读《红楼》之一
海外读《红楼》
谏友篇 ——兼评批唐德刚《海外读〈红楼〉》
对夏志清“大字报”的答复
未识其小,先失其大! ——谈“红学”答宋淇先生
未识其小,焉能说大? ——为《〈红楼梦〉识小》答唐德刚先生
既识其小,免失其大 ——为《红楼梦》“唐、宋”之争进一解
曹氏三代为清室丝官浅说 ——“新红学”七十年反思之一
史学之茶与红学之茶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台湾“中央大学”讲稿节要
书缘与人缘
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 ——序傅虹霖女士著《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
民国史“每两月一章”(书简)
广陵散从此绝矣(选载) ——敬悼顾维钧先生
六一事变五十周年 ——兼谈刘廷芳“说服蒋介石先生的一段内幕”
代刘廷芳先生说几句话(书简)
关于朱经农与刘廷芳两函
钱昌照与刘廷芳 ——“口述历史”侧记
泰山颓矣 ——敬悼岳丈吴开先先生
《沪上往事细说从头》迟来的导论 ——珊瑚坝迎候吴开先感赋诗史释
为刘绍唐先生创办《传记文学》二十年而作
最大的阿Q,最凶的阎王! ——试论《传记文学》的责任 ——《传记文学》创刊廿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讲题之七
杨振宁·《传记文学》·瓦砾坝 ——贺《传记文学》创刊廿五周年
两千年传统私修·一百年现代企业 ——庆祝《传记文学》出版三十周年献言
又是一部才女书 ——读何庆华著《红星下的故国》
父子之间 ——殷志鹏博士编著《三地书》序
王莹是怎样“回国”的
白马社的旧诗词 ——重读黄克荪译《鲁拜集》
纽约东方画廊观画记感 ——十大画家,永不再有
读三老《感逝》诗
我的气功经验说 ——从一泓止水到手舞足蹈
“公子哥”和“老板娘”(书简)
“我犯罪了!并无解说。”(书简) ——向谢扶公与苏阿姨致意
文学与口述历史(讲稿)
《陈洁如回忆录》是口述原始史料
从晚清到民国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第二章 太平天国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注释
胡适杂忆
序一
序二
回忆胡适先生与口述历史(上)
“不要儿子,儿子来了”的政治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二
七分传统·三分洋货 ——回忆胡适之先生和口述历史之三
照远不照近的一代文宗 ——回忆胡适之先生和口述历史之四
“新诗老祖宗”与“第三文艺中心” ——回忆胡适之先生和口述历史之五
传记·史学,行为科学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六
国语·方言·拉丁化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七
“我的朋友”的朋友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八
较好的一半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九
历史是怎样口述的?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十
胡适口述自传
编译说明
写在书前的译后感(代序)
第一章 故乡和家庭
第二章 我的父亲
第三章 初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第五章 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
第六章 青年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
第七章 文学革命的结胎时期
第八章 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
第九章 五四运动
第十章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
第十一章 从旧小说到新红学
第十二章 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
历史的“三峡”
⇡ 第一编 民国史探微 ⇣
⇡ 第二编 闻人过眼录 ⇣
⇡ 第三编 历史的“三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