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02 15:38:46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新版序言 还得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说起!
章节简要
第一章 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
楔子
1.“世纪末”文明的转型危机
2.世纪之交的时代里程碑
3.时代精神的聚焦:老罗斯福
4.作为美国“新边疆”的太平洋
5.帝国主义文明与“男子汉气概”
6.老罗斯福与美式足球
第二章 黄色祸害、白色大愿和男性危机
1.“黄祸论”成为时代话语
2.原野的理想和神经衰弱气质
3.野性的呼唤
4.世纪之交的美国男性焦虑
5.神经衰弱成为“时尚病”
6.神经衰弱与阳刚隳沉的梦魇
7.白色人种的大愿望
结论
第三章 现代文明的困境?
1.女人是物种的守成者
2.男女教育分途说
3.建立“美国童子军”的路线斗争
4.还有比现代文明危机更深层的因素
第四章 尼采式超人论与仇母情结
1.尼采与他妈妈来自不同的“国度”
2.魏宁格:男与女=灵与肉
3.劳伦斯和妈妈划清界限的《宣言》
4.门肯如何“捍卫”妇女?
5.威利对“大妈咪主义”的鞭笞
6.超人与母亲
第五章 美国性别的两极化
1.性别观:从生理到心理
2.弗洛伊德话语的来临
3.沙利文的“杜鹃窝情结”
4.将性别暧昧与“精神病”混为一谈
5.“性别”作为一种“角色”、一种“认同”
6.美国性别教条的形成
第六章 20世纪中期:美国的性别角色出现严重危机
1.性别角色论在20世纪中期大众想象里的掠影
2.不称母职的“阳具型女人”
3.宜家宜室的“女性型女人”
4.女性成长的歧途
5.美国电影把“阳具型女人”漫画化
6.理论的修正与戏剧化效应
7.妇女“非女性化”面貌之蜕变
第七章 山雨欲来:“杀母”幻想之前奏曲
1.都是夏娃的错
2.女性意象的一分为二
3.“与敌同眠”(男性版)
4.谴责妈妈“缺乏爱心”
5.父母子的“三角”是永恒的吗?
6.从“杀父娶母”过渡到“杀母”
第八章 走向60年代:“杀母”的经典著作时期
时代背景
1.妈妈代表人生早期,是“成长”的绊脚石
2.徘徊于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十字路口
3.妈妈“居高临下”的威胁
4.被妈妈宰制的“小丈夫”
5.灵魂被妈妈侵占的犯罪型人格
6.划时代的经典杰作《惊魂记》
7.“杀母”成为时代精神
8.从文娱的“样板戏”到学院的“总路线”
第九章 战后女权意识的初步:杀母
1.“杀母”作为一种共识
2.妈妈对女儿的宰制
3.“母亲”角色与“女人”角色的抵牾
4.“妈妈/家庭主妇”的病态学
5.炮轰“家庭主妇”角色
6.“史德福妻子”征候群
7.口腔欲望之压抑与吃食错乱症
8.“性成长”的政治
9.“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政治
第十章 女性主义如何重建“母亲”
1.把男性的成长重新定义为断裂和异化
2.20世纪80年代的“母亲”热
3.女性的传承:联结与关怀
4.电影故事呈现的“女性思维”
5.“连续性”与“个体化”的矛盾
6.女性化与东方化
第十一章 言不由衷的母女亲和论
1.离家的喜悦
2.《通灵女士》里的母女情仇
3.对“最亲爱的妈咪”口诛笔伐
4.弗朗西斯的苦难
5.电影里母女关系之妖魔化
第十二章 杀父杀母的心理倒影:杀子
1.“战后婴儿潮”世代